雲南省:麗江市、迪慶州、怒江州、大理州、楚雄州
麗江市
漢屬越嶲郡地,蜀漢、晉屬雲南郡。唐南詔置鐵橋節度,後改劍川節度。宋大理屬善巨郡,謀統府及麽些部地。元1254年立茶罕章管民官,1271年改麗江宣慰司,1276年改置麗江路軍民總管府。明1382年置麗江府,後改麗江軍民府,屬雲南布政使司,因金沙江流經境內,金沙江古名麗水,故而得名。清1723年改土歸流,隸屬雲南布政使司。1913年廢府置縣,分設麗江、永北(包括寧蒗)、華坪等縣。1941年設雲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後麗江縣屬第十三行政督察區,永勝、華坪、寧蒗屬第十行政督察區。
1949年12月,雲南省設立麗江專區,專署駐麗江縣。轄麗江、永勝、鶴慶、劍川、蘭坪、維西、中甸、華坪等8縣及寧蒗、碧江、福貢、貢山、德欽等5設治局。1970年,麗江專區改稱麗江地區,區署駐麗江納西族自治縣,轄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寧蒗彝族自治縣和華坪、永勝2縣。
2002年,麗江地區實行市管縣體製,撤銷麗江地區,設立地級麗江市。撤銷麗江納西族自治縣,原轄區分設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麗江市轄原麗江地區所屬永勝、華坪2縣和寧蒗黎族自治縣,另轄新設立的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至2020年末,麗江市共轄1區2縣2自治縣。
古城區、玉龍納西族自治縣:公元前111年,西漢屬益州越嶲郡遂久縣。東晉至南北朝時期屬寧州雲南郡姑複縣。至清1770年設麗江縣。1961年麗江縣改設麗江納西族自治縣。2003年,撤銷麗江納西族自治縣改設地級麗江市古城區和玉龍納西族自治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1970年改稱麗江地區),2002年屬麗江市。
永勝縣、華坪縣: 西漢為遂久縣地,東晉時名姑複縣。元1278年設施州(轄今永勝、華坪兩縣),1280年改稱北勝州;明因之。清先後稱北勝州、北勝直隸州、永北府、永北直隸廳等。1913年,分永北直隸廳為永北、華坪二縣。1934年,永北縣更名永勝縣。1958年永勝、華坪2縣合並設永華縣,1959年恢複永勝縣和永華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相同。
寧蒗彝族自治縣:1932年以前屬永北縣(後更名永勝縣)寧蒗分縣。1932年,自永北縣劃出寧蒗分縣,改設寧蒗設治局。1952年,寧蒗設治局改設寧蒗縣。1956年,寧蒗縣改設寧蒗彝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玉龍納西族自治縣相同。
迪慶藏族自治州
“迪慶”係藏語“吉祥如意的地方”之意。漢代為犛牛羌地。三國蜀漢,分屬益州雲南郡、馬兒敢部地。兩晉時分屬寧州、馬兒敢地。南北朝屬黨項部,北朝周時維西屬南寧州。隋時為南寧州總管府。唐680年,吐蕃在今迪慶境內維西塔城一帶設“神川都督”。唐南詔國屬劍川節度轄地,今維西為斂尋城,今德欽為聿齎城。宋大理國屬善巨郡轄地,今香格裏拉稱旦當,維西稱羅裒間。南宋1253年,忽必烈率領的“回回親軍”南下,後平大理國。
元代,先後屬雲南行省麗江宣慰司、麗江路、巨津州、麗江、吐蕃等軍民宣撫司、宣慰司。明代先屬麗江路,後改麗江府。清1648年,德欽歸屬西藏統屬範圍。1659年麗江府改麗江土府,所轄縣級政區改為廳。1913年中甸廳改中甸縣,維西廳改維西縣。1935年,阿墩子改設治局,並更名為德欽設治局。
今迪慶藏族自治州所屬市縣,1950年為中甸、維西、德欽個3縣級行政區,均屬麗江專區。1957年,雲南省設立迪慶藏族自治州,自治州由麗江專區代管,州署駐中甸縣城。中甸、維西、德欽3縣均屬迪慶藏族自治州。1973年,迪慶藏族自治州為省直轄。至2020年末,迪慶藏族自治州共轄1市1縣1自治縣。
香格裏拉市: 漢為犛牛羌地。晉為馬兒敢地。南北朝屬黨項部。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吐蕃神州都督地,唐南詔國為劍川節度使地。宋大理國為旦當,元代稱大旦當。清置中甸廳,1913年改設中甸縣。2001年,中甸縣更名為香格裏拉縣,“香格裏拉”係迪慶藏語“心中的日月”之意。2014年,撤縣改設香格裏拉市。1950年屬麗江專區,1957年至今屬迪慶藏族自治州。
德欽縣:漢為犛牛羌地。唐南詔國為聿齎城。宋屬善巨郡。元代稱“小旦當”。明1509年稱阿德酋,後稱阿墩子。清1648年,歸屬西藏統屬範圍。1932年,改設阿墩子設治局,1935年更名為德欽設治局,“德欽”係藏語“極樂太平”之意。1952年,德欽設治局改設縣級德欽藏族自治區,1957年改設德欽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香格裏拉市相同。
維西傈僳族自治縣:西漢屬益州郡地,東漢屬永昌郡地。唐初屬吐蕃地;唐南詔國為斂尋城。宋大理國為羅裒間。元1277年置臨西縣。明1437年,臨西縣省入巨津州。清1727年置維西廳,1913年,維西廳改設維西縣。1985年,維西縣改設維西傈僳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香格裏拉市相同。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
怒江州因怒江由北向南縱貫全境而得名。在漢代分屬越嶲、益州、永昌等郡;晉魏時期分屬永昌、雲南、河西等郡。唐(南詔)時蘭坪、碧江、福貢、貢山屬劍川節度;瀘水屬永昌節度。大理國時蘭坪設瀾滄江郡(後改蘭溪郡),屬謀統府,碧江、福貢、貢山屬蘭溪郡;瀘水屬勝鄉郡。元代蘭坪設蘭州土知州,屬麗江路;貢山隸臨西縣並與碧江、福貢統屬麗江路;瀘水分屬雲龍甸軍民府和永昌府。明代蘭州(蘭坪)土知州、碧江、福貢統屬麗江軍民府;貢山隸臨西縣康普、葉枝土千總,屬麗江軍民府;瀘水怒江東岸設六庫、老窩土千總,屬雲龍州,怒江西岸設登埂、魯掌土千總和卯照土把總,屬永昌府保山縣。清朝蘭州土知州改土歸流,設蘭州知州。蘭州、碧江、福貢統屬麗江府;貢山屬維西廳菖蒲桶區;瀘水六庫、老窩土千總屬雲龍州,登埂、魯掌、卯照土千總屬永昌府保山縣。
辛亥革命後,雲南“怒俅殖邊總隊”分路進入怒江,成立知子羅、上帕、菖蒲桶三個“殖邊公署”,在蘭坪縣營盤街設立“殖邊總局”,對這一邊區直接行使軍政管轄權,將屬保山縣的登埂、魯掌、卯照及原屬雲龍縣的六庫、大興地等地合並,成立魯掌行政公署。1916年,各殖邊公署改為行政公署。1928年—1933年,各行政公署先後改為瀘水、碧江、福貢、貢山設治局,分隸於麗江和騰衝行政督察專員公署。
今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所屬市縣,1950年為4縣,分屬麗江專區和保山專區。1954年8月設立地級怒江傈僳族自治區,自治區首府駐碧江縣知子羅,轄碧江(1986年撤銷,其轄地並入瀘水、福貢2縣)、福貢、貢山、瀘水4縣,另轄原保山專區的瀘水縣。1956年,怒江傈僳族自治區改設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2020年末,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共轄1市1縣2自治縣。
瀘水市:西漢屬益州郡比蘇縣。明末清初置老窩、登埂、卯照、魯掌、六庫五土司,分屬大理府的雲龍縣及永昌府的保山縣。1914年設瀘水行政委,1932年設瀘水設治局。1951年改設瀘水縣。1961年,自緬甸收回片馬,成立片馬崗特區,隸屬麗江專區。1966年,片馬崗特區劃屬瀘水縣,成立片馬鄉。2016年,瀘水縣改設縣級瀘水市。1950年屬保山專區,1954屬怒江傈僳族自治區(1956年改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今)。
福貢縣:西漢屬越崔郡地。宋大理國屬麗江臨西縣(今維西縣)地。清康熙年間分屬鶴慶府、麗江府維西守備廳。1912年,怒俅殖邊隊第一小隊進駐上帕(今縣城)設立上帕殖邊公署。1916年改為上帕行政公署,1928年改稱康樂設治局,1935年改稱福貢設治局。1951年改福貢設治局為福貢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1954屬怒江傈僳族自治區(1956年改稱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至今)。
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西漢時為越嵩郡邊徼地。元屬臨西縣地。明為維西康普、葉枝土千總管轄。清屬麗江府維西廳。1912年為蘭坪營盤街“殖邊總局”管轄,置菖蒲桶殖邊公署。1913年置菖蒲桶行政委員會,1916年置貢山行政區。1922年置菖蒲桶行政區,1933年設貢山設治局。1950年改貢山設治局為貢山縣,因縣西有高黎貢山得名。1956年,貢山縣改設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福貢縣相同。
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西漢元封二年,今蘭坪縣域隸屬益州郡比蘇縣。唐朝時期設眉鄧、洪郎二州,南詔時期隸屬劍川。元、明、清三個朝代均屬麗江。1912年設蘭坪州治,1914年廢州立蘭坪縣。1987年,蘭坪縣改設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福貢縣相同。
大理白族自治州
“大理”係傣語“大治”之意。大理古稱昆彌(昆明)國,隋朝為白子國地,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後屬姚州都督府,置蒙舍、蒙睶、施浪、浪穹、鄧賧、越析六詔地,737年,雲南王皮羅閣統一了六詔。1253年元滅大理國,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由大理移到昆明。1269年設大理上、下兩萬戶府。明設大理府,清沿襲明製。
1950年,雲南省設立大理專區,專署駐下關區(翌年改下關市),轄大理、鄧川、洱源、鳳儀、賓川、漾濞等14縣和下關市。1956年,撤銷大理專區,設立大理白族自治州,自治州首府駐下關市。自治州管轄下關市和大理、鄧川、洱源、賓川、雲龍、鳳儀、祥雲、彌渡、永平、漾濞、巍山、劍川、鶴慶等13縣。至2020年末,大理白族自治州共轄1市8縣3自治縣。
大理市:先秦屬西南夷。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置葉榆縣,至隋時,隸屬有變,縣名不變。宋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建立大理國。至元代1289年改置太和縣。至明清兩朝,太和縣和趙州均屬大理路(府)。1913年太和縣改為大理縣,趙州改為趙縣(翌年更名鳳儀縣)。
1960年,合並下關市 大理、鳳儀、漾濞3縣,設立縣級大理市。1962年,撤銷大理市,以合並於大理市的原大理、鳳儀2縣地,恢複大理縣。同年恢複漾濞縣和下關市。1983年,合並大理縣和下關市,複設縣級大理市。1950年屬大理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附:下關市:1950年,劃出鳳儀縣下關鎮和大理縣的鄰近下關鎮的地區,設立縣級下關區。1951年,下關區改設縣級下關市。1960年,下關市並入大理市;1962年恢複下關市。1983年並入大理市。
漾濞彝族自治縣:自西漢起,今漾濞地先後為益州、永昌、雲南各相關郡所屬。唐初六詔稱雄時先後為蒙巂、樣備詔地。宋朝時為大理國屬地。1912年,以樣備等三巡檢司故地及雲龍、洱源插花地設置漾濞縣,得名於境內大河漾濞江。1958年並入大理市,1962年恢複漾濞縣。1985年,漾濞縣改設漾濞彝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祥雲縣:公元前109年,漢武帝降服滇王,因夢見彩雲南現,故取名為雲南縣。明1381年平定雲南,改品甸賧為洱海衛,與雲南縣縣衛合一。1918年,因縣名與省同名,改稱祥雲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賓川縣:先秦屬滇國葉榆地。西晉270年屬寧州雲南郡雲平縣。明1494年,析太和縣、趙州、雲南縣地,於賓居川置賓川州。1913年,裁賓川州改賓川縣,因縣西南有地名賓居,又鄰金沙江得名。1960年並入祥雲縣,1962年恢複賓川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彌渡縣:西漢屬益州郡雲南縣地。元1273年改置建寧縣,1912年,析趙州、蒙化、祥雲三縣地置彌渡縣。1960年並入祥雲縣,1962年恢複彌渡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屬益州郡邪龍縣地。唐初,由彝族先民建立的南詔(蒙舍詔)統一洱海地區的五詔後建立地方民族政權—南詔國。元1275年,以今南澗為中心的地區置定邊縣。清1729年,裁定邊縣為南澗巡司。民國屬蒙化縣。1954年,蒙化縣更名為巍山縣。1956年,撤銷巍山縣,其轄區分設巍山彝族自治縣和永建回族自治縣。1960年,撤銷巍山彝族自治縣和永建回族自治縣,合並設立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南澗彝族自治縣:1961年以前屬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地。1961年,析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和彌渡縣各部分地區,設立南澗縣。1963年—1965年,再並入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的南澗地區,改設南澗彝族自治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永平縣:先秦屬西南夷。東漢公元69年屬博南縣地。元1274年改置永平縣。明清屬永昌府。民國先後屬迤西、滇西、騰越道,雲南第十一行政督察區等。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雲龍縣:公元前109年,西漢時為比蘇縣地,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西晉311年於比蘇縣置西河郡。南北朝557年廢比蘇縣。宋937年—1253年,雲龍屬勝鄉郡,名“雲龍賧”。1289年置雲龍甸軍民總管府並防送千戶所。明1384年授雲龍土知州,屬大理府。1913年改雲龍州為雲龍縣。1958年並入永平縣,1961年複置。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洱源縣:洱源即洱海之源。西漢至南北朝屬葉榆縣。隋屬南寧州。唐644年於境內置浪穹、鄧備、舍利等州。元1257年置浪穹、德源兩個千戶所。1274年置鄧川州,領浪穹縣,鳳羽縣,隸大理路。1913年,浪穹縣改稱洱源縣,鄧川州改為鄧川縣。1958年,洱源、鄧川2縣並入劍川縣。1962年,自劍川縣析出原洱源、鄧川地複置洱源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大理市相同。
劍川縣: 西漢至三國時屬益州郡葉榆縣。唐初屬劍南道姚州,南詔國時為劍浪詔(矣羅識詔),屬劍川節度(治劍川城)。宋大理國時為義督睒,屬謀統府。元1274年改置劍川縣。明1384年升劍川縣為劍川州。1913年,降劍川州為劍川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鶴慶縣:西漢至南北朝屬葉榆縣地。唐初屬劍南道,664年設姚州,境內屬下轄13州中的野共州。這時,洱海地區有六詔,境內又屬越析詔,稱漾共、鶴川。後建製、隸屬變化頻繁,至元1274年置鶴州,1284年升鶴州為鶴慶府。明1388年設鶴慶禦,領2所,屬大理衛。1397年改鶴慶府為軍民府,下轄順州、劍川二州。清初襲明製,稱鶴慶軍民府,清1770年,鶴慶撤府改州。1913年,改鶴慶州為鶴慶縣。1950年屬麗江專區,1956年屬大理白族自治州。
楚雄彝族自治州
春秋時期,秦霸西戎,氐羌部落南遷,州境以氐羌文化為主,百越、百濮變弱。公元前4世紀,楚將莊蹻通滇,楚雄屬滇地。漢代分屬益州郡和越嶲郡。曾為爨氏所據。三國蜀漢西部置雲南郡,治今姚安縣;東部屬建寧郡,北部屬越嶲郡,均隸益州。西晉則分屬建寧郡和雲南郡,隸寧州。東晉、南朝時,州境西部置興寧郡,治今姚安縣;東北部置建都郡,治今武定縣;東部屬晉寧郡,均隸寧州。隋唐時期,州境經長期民族融合,形成以烏蠻、白蠻為主體的居住區。隋屬南寧州總管府。唐初屬戎州都督府和姚州都督府(治今姚安縣),隸劍南道。唐南詔國時屬拓東節度和弄棟節度(治今姚安縣)。宋大理國屬弄棟府(治今姚安縣)、鄯闡府和威楚府(治今楚雄市)。唐宋時期“南詔三十七部”在州境有白鹿部(楚雄)、羅部(羅次)、羅婺部(武定)、華竹部(元謀)以及抬萼部(牟定)、易裒部(廣通)、摩芻部(雙柏)等以彝族先民為主體的少數民族政權。元初,州境分屬威楚萬戶、羅婺萬戶、大理萬戶和安寧千戶所;後分置威楚路、武定路、姚安路、中慶路安寧州。明代先後屬楚雄府、姚安軍民府、武定府。清代分屬楚雄府、武定直隸州(府)。
1913年廢府、州:南安州、姚州、鎮南州。1916年裁滇中道,東部直屬省。1929年廢騰越道,西部直屬省。1946年雲南置第八行政督察區,專員公署駐姚安縣,下轄姚安、鎮南等21縣。雙柏縣隸屬第六行政督查區(駐新平縣);武定等3縣由省直轄。
今楚雄州所屬市縣於1950年,分屬楚雄、武定2個專區。楚雄專署駐楚雄縣,轄楚雄、牟定、祿豐、鎮南、雙柏、姚安、大姚、永仁等11縣。武定專署駐武定縣,轄武定、元謀等7縣。1953年,撤銷武定專區,楚雄專區增轄原武定專區所屬之武定、元謀等6縣。楚雄專區共轄楚雄、鎮南(後稱南華)、牟定、姚安、大姚、永仁、元謀、武定、祿豐、雙柏等17縣。1958年,楚雄專區改設楚雄彝族自治州,州署駐楚雄縣城,轄原楚雄專區的楚雄、雙柏、祿豐、元謀、武定、永仁、大姚、姚安、南華、牟定等16縣。至2021年6月,楚雄彝族自治州共轄2市8縣。
楚雄市:先秦為古滇國地,西漢屬益州郡。西晉屬寧州雲南郡。東晉至南朝梁屬寧州建都郡。東晉338年,爨酋威楚築土城於峨碌,遂楚雄建城之始。元初置威楚千戶。1271年,威楚千戶隸威楚路。1278年威楚千戶升威州,並置富民、淨樂2縣,隸屬威楚路。1284年,撤銷富民、淨樂2縣,置威楚縣。明1382年改威楚縣為楚雄縣。1983年,楚雄縣改設縣級楚雄市。1950年屬楚雄專區,1958年屬楚雄彝族自治州至今。
祿豐市:兩漢至西晉為秦臧縣。唐南詔國時,祿豐為龍和城,羅次為次賧。宋大理國時,祿豐為碌奉甸,羅次為羅部。元1275年置安寧州,並析置祿豐縣;同年置羅次州,1287年羅次州改羅次縣。清1730年,祿豐、羅次2縣屬迤東道雲南府。1958年,羅次、廣通2縣並入祿豐縣。2021年, 祿豐縣改設縣級祿豐市。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雙柏縣:先秦為古滇國地,漢置雙柏縣,因建縣時縣衙門前有兩株古柏而得名。唐南詔國時屬弄棟節度轄地。宋大理國時名摩芻,屬威楚府。元1256年設立摩芻千戶所和鄂嘉千戶所,隸屬威楚萬戶府。1275年改摩芻千戶所為南安州。1913年,廢州改南安縣,1914年,因與福建南安縣重名改為摩芻縣。1929年,摩甸縣更名雙柏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牟定縣:兩漢屬益州郡。唐南詔879年以後,屬弄棟節度所轄。宋大理國時稱牟州,屬威楚府。元1254年立牟州千戶,1275年牟州千戶改置定遠州,不久,降州為定遠縣。1914年,因與安徽、四川、陝西省地名重複,定遠縣更名為牟定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南華縣:兩漢為益州郡地。唐南詔國於沙卻置俗富郡,屬弄棟節度。宋大理國為石鼓賧沙卻,屬威楚府。元1275年改鎮南州,明清沿為鎮南州。1913年,改鎮南州為鎮南縣。1954年,鎮南縣改稱南華縣。1958年並入楚雄縣,1962年複置。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姚安縣:先秦為古滇國地。西漢屬益州郡弄棟縣地。三國蜀漢至明清時期,弄棟縣(唐稱姚州)均為郡州府治。唐621年改弄棟置姚州,轄姚城等三縣,並置姚州都督府,歸劍南節度史所轄。宋大理國為弄棟府(統矢府)。元1328年,升姚州為姚安路軍民總管府,轄姚州、大姚縣。明1382年改置姚安府,轄姚州(今姚安)、大姚縣。1913年,改姚州改為姚安縣。 1958年並入大姚縣,1962年複置。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大姚縣:公元前111年,西漢時為蜻蛉縣地。唐南詔國時為弄棟節度弄棟城。
宋大理國為褒州大姚堡,屬弄棟府。元1257年廢褒州置大姚堡千戶所,1274年改置大姚縣。明1382年改置姚安府,轄姚州和大姚縣。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永仁縣:1924年以前屬大姚縣,1924年析置。1958年並入大姚縣,1962年複置。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楚雄市相同。
武定縣:先秦屬古滇國,西漢屬益州郡。唐初屬南寧州總管府地。唐南詔國時為拓東節度求州,東爨烏蠻三十七部之羅婺部分布於境內。宋大理國為羅部,屬威楚府。元1271年改置北路,1274年更名武定路。明1382年改置武定府,清初為武定軍民府。1770年,降武定為直隸州。1913年,改武定為直隸州為武定縣。1950年屬武定專區,1953年屬楚雄專區,1958年屬楚雄彝族自治州。
元謀縣:先秦為古滇國地。西漢屬益州郡。唐629年改為靡州,領磨豫、七部二縣。元1289年,元謀土酋廣哀於金馬山歸附,改華竹部為元謀縣。至明清元謀縣建製不變,隸武定府。1949年以後的隸屬與元謀縣相同。
謝謝各位看官老爺閱後加關注,歡迎指出缺點錯誤,我好更改(14天後就不能更改了)。歡迎評論和點讚。非常感謝各位看官!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