漣鋼(小三線ⷥ𑱦㏦𘥭廠的前世今生011,15個小鋼廠之漣源鋼廠)
1956年5月21日~23日,毛主席在省委小島招待所聽取湖南省委第一書記周小舟的工作匯報。談及湖南工業基礎薄弱,毛主席當即指示:搞工業,沒有重工業怎麽行!你們要自己辦點鋼鐵,不能光靠中央調撥。
省政府隨後決定立足本省資源,在漣源建立一個以服務地方為主的年產鋼5萬噸、生鐵7萬噸、鋼材4萬噸的鋼鐵企業。
1957年7月,經冶金部批準,列為全國18個地方小型鋼鐵企業之一。
1958年3月26日,破土動工。參加建設的有湖南第二冶金建設公司,電力部火電公司42工程處、湖南省第六工程公司、武漢鋼鐵設計院和漣源縣等20多個單位的20000多名職工和民工。
漣鋼的建設,得到各方的大力支持,鞍鋼派來了大批技術骨幹。原湖南省委書記黃克誠(已調總參)還通過做工作,從總後勤部借給漣鋼300萬元作建設啟動資金。
自力更生建廠漣鋼選址在一個叫黃泥塘的山村,周圍是一片荒山丘嶺,住房和物資供應緊張,很多職工就住在附近農民打掃過的牛欄、豬圈裏。吃的是“豬腸子”(南瓜藤)、“無縫鋼管”(空心菜),工地上沒有蓋食堂,工人沒吃飯的地方,幾萬人就餐隻得露天,大家到處站著吃,弄得全廠滿地是飯缽子。
1958年4月,在運輸自備電站的200噸超大件設備時,廠區既不通火車,又無大型平板拖車及相應的公路橋隧,黨委書記兼廠長趙祥果斷地作出乘漣水汛期,用木帆船運輸的決策,從湘潭火車站將大件設備運輸至工地上。
由於河道窄小、水麵壩多、灘險多,為了能順利將大件設備運輸至工地,漣鋼組織了200多人,調集45隻小木船,兩隻拚成一組,上放設備,人力拉纖,遇壩拆壩,見灘扒灘,奮戰42個晝夜,通過109座筒車壩和42處險灘,逆流而上行程180餘公裏,提前18天把設備勝利地運抵工地。
為加快廠部至鐵礦專用鐵路線的建設,黨委副書記卜文俊,整天在長達30餘公裏的施工線路上奔忙,哪裏有困難他就出現在哪裏。在搶建漣水大橋橋墩時,他和工人一起在河水裏工作3天3夜。
鋼花綻放1958年9月17日,煉出第一爐鐵,從建廠到出鐵僅僅5個多月。
1959年1月4日,出鋼,9月11日軋出首批鋼材,提前完成第一期建設任務。
1959年5月25日,國務院副總理羅瑞卿在漣鋼視察時,高度讚揚了這種“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建廠”的精神。
擴建ⷧ맴 的精神,躍進的年代在全民大辦鋼鐵的群眾運動中,漣鋼的建設規模一再擴大。
1959年3月14日,省委作出《關於漣鋼幾個問題的決定》。
1959年月14日,省人民委員會向國家計委報送的《關於漣鋼建廠規模的報告》,確定漣鋼建設規模為年產生鐵75萬噸,鋼60萬噸,鋼材50萬噸,鐵礦石250萬噸,焦炭60萬噸,並且要求當年就建成能產生鐵40萬噸、鋼40萬噸、鋼材35萬噸、焦炭30萬噸、原煤60萬噸、鐵礦石100至120萬噸的規模。
基建投資額為1.2億元。
1960年底,實際達到年產鋼25萬噸、生鐵40萬噸、鋼材14萬噸的規模。
漣鋼在建設中由於受到浮誇風、瞎指揮的影響,急於求成,不顧工程質量。
小高爐、小轉爐、小焦爐、小洗煤機投產不久,有的還未投產,即報廢拆除;
留下來的設備,隱患也很多。損失達1800餘萬。
整頓ⷧ與死的抉擇1961年5月,漣鋼開始進行整頓。當時漣鋼麵臨“生”“死”兩條路:
一、下馬,將土地全部退還給農民,設備拆除處理,此舉意味著漣鋼徹底完蛋。
二、保留漣鋼,縮減人員、規模,維持少量生產。
1962年4月,省冶金廳向省委、中南局提交《關於漣源鋼鐵廠前途問題的專題報告》,分析利弊,力陳保留。廠黨委書記趙祥還找到省委書記李瑞山和省委第一書記張平化,力爭保留漣鋼,“為湖南鋼鐵工業留個底子”。
最終,省裏同意隻維持一座83.5立方米高爐,生產鑄造生鐵,支援農業生產。
漣鋼在極端困難中度過了3年。全廠隻留下3000名職工,其餘下放農村。
正在指揮從婁底至插花廟礦鐵路改軌工程的廠黨委書記周繼舜,趕在職工下放前,帶領6000工人,奮戰5個月,完成了鐵路改軌工程。
軍鋼ⷨ䇧1965年初,中南局鑒於漣鋼地處內地山區,附近有許多軍工企業,決定將它改建為專為軍工生產服務的特殊鋼生產基地,規模為年產鋼7萬噸,生鐵11萬噸,鋼材5萬噸。
1965年11月,2座6噸電爐開工建設。
1966年3月,召開全國國防工業會議時,國家建委主任穀牧和總參謀長羅瑞卿曾與漣鋼黨委書記卜文俊談了工廠改建的具體問題。
1966年4月,漣鋼改建工程開工,包括熱軋、冷軋。
1966年5月1日,2座6噸電爐投產。
1969年8月,省革委會決定擴大漣鋼的生產建設規模,每年產鋼30萬噸。
省成立“漣鋼建設指揮部”,組織全省人民進行支援。增調原省委候補書記蘇鋼、原省委候補委員程貞茂分別擔任漣鋼黨委書記、革命委員會主任,以加強領導。
建設過程中誇大主觀能動作用,造成一些失誤,如拉絲機的一裝一拆,洗煤廠的兩建兩停,鍾嶺、青山衝、譚家山3個鐵礦的三上三下等等,給國家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970年4月,熱軋帶鋼投產。
1970年起,組織職工學大慶,力爭鋼,鐵、材各超計劃10000噸,實現利潤1000萬。
1972年與1967年比較,鋼、鐵,鋼材產量分別增長2.2倍、1.98倍和3.2倍。
冶金部推薦漣鋼作為四個紅旗單位,在1972年廣州秋季商品交易會辦展覽。
1973年,實現利潤610萬。
1977年,國務院授予大慶式企業稱號。
1980年,自籌資金增建15噸氧氣頂吹轉爐、6噸電爐、300立方米高爐各1座,為年產40萬噸鋼進行配套。
1985年,漣鋼已形成年產鋼50萬噸的綜合生產能力,是湖南的主要鋼鐵生產基地之一。廠區麵積603萬平米,建築麵積101萬平米,附近有煤、鐵、白雲石和石灰石等資源。建有83公裏專用鐵路,與湘黔鐵路連接。
全廠有采礦、選礦、煉焦、燒結、煉鐵、煉鋼、軋鋼等主要生產工序和發電、供水、製氧、燃氣、機修、機加工、運輸等輔助生產設施。
固定資產原值37147萬(淨值23979萬),職工17628人,集體所有製職工1872人。
1998年,漣鋼與湘鋼、衡鋼一道,聯合組建華菱集團。
隨後上馬薄板坯連鑄連軋生產線一條,熱軋 冷軋。
2000年11月,經經貿委,計委批準,列為國家重點技改項目(國債支持)。
項目概算55.45億,一期二期實際一共投了106億,引進國際上最先進的薄板熱軋機組、冷軋機組、鍍鋅生產線,主設備全部從德國、日本、美國引進。
2001年12月29日,薄板項目動工,新中國成立後湖南投資最大的單體工業建設項目。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