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簡介
李元度:湖南平江縣人。字次青,又字笏庭,自號天嶽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清朝大臣,學者。生於道光元年(1821)。4歲喪父。18歲中秀才。二十三年以舉人官黔陽縣教諭。
人物生平
鹹豐二年(1852),曾國藩在湖南辦團練,李元度應召入幕。後隨軍陷武昌、漢陽。五年,曾國藩於湖口、九江戰敗,退守南昌,他返湘募平江勇一軍赴援。八年七月領兵700人防守江西玉山,與太平軍激戰獲勝,加按察使銜。
鹹豐十年八月,李元度受命防守徽州(今安徽歙縣),為太平軍侍王李世賢攻克,因被革職拿問。旋以浙江巡撫王有齡疏調,又回籍募勇8000援浙,號“安越軍”,由平江、通城追擊忠王李秀成軍至瑞州(今江西高安),起複原官,加布政使銜。次年九月領兵入浙,與左宗棠敗李世賢部於江山、常山,授浙江鹽運使,升按察使。不久,曾國藩以其前有徽州失守獲咎、不候審訊等情加以彈劾,奉旨發往軍台效力。後經左宗棠、沈葆楨、李鴻章等聯名奏保,得免遣戍,放歸鄉裏。
同治初,貴州苗民、教軍與號軍舉旗反清,李元度重被起用。同治五年(1866)三月,率新募平江兵勇2000人,隨各路進入貴州。兩年之間,攻陷苗、號軍村寨900餘座。事平,授雲南按察使。旋開缺回籍。
光緒十年(1884)中法戰爭爆發後,李元度應彭玉麟之邀,赴廣東辦理防務,建議堵塞虎門海口。十一年六月,補貴州按察使。疏陳籌防籌餉之策,主張改江南漕運為折色;仿洋法修築炮台;福建巡撫專駐台灣,以防法、日等國逞凶;將湖北、廣東、雲南三省與總督同城之巡撫裁撤;在國外華僑寄居地方,設立公使或領事等。
相關著作
十三年,李元度遷貴州布政使。同年九月二十七日(1887年11月12日)卒於官。著有《國朝先正事略》60卷、《天嶽山館文鈔》40卷、《天嶽山館詩集》12卷、《四書廣義》64、《國朝彤史略》10卷、《名賢遺事錄》2卷、《南嶽誌》26卷等。其中《國朝先正事略》,薈萃清朝一代有關文獻材料,尤為巨著。還主纂同治《平江縣誌》。
附《清史稿ⷦ元度傳》:
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以舉人官黔陽教諭。曾國�O在籍治團練,元度
上書數千言言兵事,國�O壯之,招入幕。鹹豐五年,國�O移軍江西,令元度募勇三
千屯湖口。六年,移屯撫州,偕江軍林源恩合防。與賊相持久之,餉絀,分軍克宜
黃、崇仁;而賊自景德來援,撫州賊出攻江軍營,林源恩死之。元度突圍出,移屯
貴溪,防廣信。七年,賊二萬來襲玉山,守卒僅七百人,元度迎戰,斷賊浮梁,賊
以步隊綴軍,騎賊趨上遊�水渡。乃回城拒守,被攻兩晝夜,元度立埤�齠�間,彈
中左頰。賊忽罷攻,鉦鐃雜作,知其穴地道,乃掘壕以防,伺其穿隧及壕殪之。賊
技窮引去,伏兵邀擊,安仁、弋陽、廣信皆平。元度先已累擢知府,以道員記名,
至是加按察使銜,賜號色爾固楞巴圖魯。八年,率所部平江軍援浙江,敗賊玉山子
午口。會克常山、江山,授浙江溫處道。
十年,曾國�O督師皖南,調元度安徽寧池太道,防徽州。至甫三日,賊由旌德
糾合土匪散軍入績溪叢山關。遣同知童梅華、都司單綏福率千人往援,敗挫。賊趨
郡城,元度退走。國�O奏劾,褫職逮治。會浙江巡撫王有齡奏調援浙,元度不待命,
回籍募勇八千,號安越軍。將行,粵匪犯湖南,巡撫文格留其軍守瀏陽,偕諸軍破
賊,詔賞還按察使銜,並加布政使銜。
會杭州陷,王有齡死,詔左宗棠代之。元度率軍入浙,與李定太守衢州,授浙
江鹽運使,署布政使。國�O以元度罪未定,不聽勘遽回籍,複劾革職,交左宗棠差
遣。言官再論劾,命國�O、宗棠按治。國�O奏:“徽州之失,元度甫至,情有可原。”
宗棠疏言:“杭州失陷,非因其逗留所致。惟落職後求去索餉,不顧大局。”論遣
戍。沈葆楨、李鴻章、彭玉麟、鮑超等交章薦其才,代繳台費,免罪歸。同治初,
貴州巡撫張亮基奏起剿教匪,以功複原官,擢雲南按察使。光緒八年,丁母憂。服
闋,補貴州按察使,遷布政使。十三年,卒於官。
元度擅文章,好言兵,然自將屢僨事。所著先正事略、天嶽山館文集,並行世。
湖南平江名人李元度
清末,平江有一位遠近聞名的才子,屢試不第而投筆從戎,終成著作等身的儒將,他就是李元度。
李元度(1820-1887),字次青,自號天嶽山樵,晚年更號超然老人,今平江縣爽口鄉沙�F村人。四歲喪父,靠母親紡織換錢供他上學。十八歲中秀才,二十二歲中舉。但以後他6次參加禮部考試,都未中第。
鹹豐三年(1853年),已經三十三歲的李元度投筆從戎,加入曾國藩湘軍,充當幕僚,協助曾“辟佐戎機,調理營務”,深得曾氏賞識。曾國藩保舉李為候選知縣、加內閣中書①銜;後又保舉同知②銜,賞戴花翎③。江西湖口之戰以後,李元度便由軍中文員改為將領。鹹豐八年(1858年),李元度帶領一支700人的部隊,固守江西玉山、廣豐兩城,為湘軍攻占江西全境起到了很重要的輔佐作用。加上,李在湖南靖港、江西湖口期間,曾經兩救曾國藩,曾國藩力替李元度上奏請賞,獲得道員記名,加按察使④銜,賜號色爾固楞巴圖魯之賞。兩年後補授浙江溫處道道員,不久,調任安徽徽寧太廣道員,加布政使銜。任上,李元度奉曾國藩之命率部抵徽州,因兵力懸殊,徽州失守。曾國藩為掩飾“籌劃未密”之過錯,具奏參劾李元度,李被革職。鹹豐十一年十月,李戴罪立功,官複原職。先後任貴州按察使、布政使。任內,他剪巨惡,劾墨吏,興蠶桑,設礦局,勵精圖治,深得民心。當年死於貴州任上。
曾國藩雖曾參劾李元度,並說李元度“帷戰陣非其所長”,但在晚年又曾有所自省、悔悟:“(李元度)雖治軍無效,而不失為賢者。”在《國朝先正事略》序言中更有中肯的評價:“次青提兵四省,屢蹶仍振,所謂貞固者非耶;發憤著書,鴻編立就,亦雲勇猛矣。”
李元度轉戰南北,四處奔波,閱曆豐富,熟悉社會民情,為治學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素材。他熱愛文史,即使戎馬倥傯、政務繁忙之際,仍筆耕不輟。著述有《國朝先正事略》、《天嶽山館文鈔》、《天嶽山館詩集》、《名賢遺事錄》、《四書講義》、《國朝彤史略》、《南嶽誌》、《同治平江縣誌》等30多種1500多卷。最有價值者當屬60卷《國朝先正事略》,其中收錄了清朝開基至同治200餘年間1108位人物,分名臣、名儒、經學、文苑、遺逸、循良、孝義七類,采其勳績議論、嘉言懿行,每人一傳記之,林則徐、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戴震等人傳略皆在其內,頗具史學價值。另外,40卷《天嶽山館文鈔》,集中記載了平江縣的碑、傳、誌,保存了大量傳統文化遺產,尤其是對杜甫卒地的考證,自成一家之言,難能可貴。
平江至今流傳著李元度的不少趣事與傳說,尤以“對字”趣話,令人拍案稱奇。相傳一天黃昏,李元度散步遇到一位江夏劉秀才問路。李嫌其語言唐突,以白眼待之。劉秀才隻好和顏低聲借問姓氏,李脫口而出:
“騎青牛,過函穀,著道德五千言,老子姓李。”
秀才答道:“斬白蛇,入鹹陽,興漢家四百載,高祖是劉。”
李元度大驚,忙向前詢問:“足下何處人氏?”
秀才答曰:“江夏”。
李元度問:“四水江第一,四季夏第二,先生居江夏,是第一,是第二?”
秀才沉吟片刻,答道:“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後,小弟本儒人,不在前,不在後。”堪稱出句巧,聯句妙,唱和相宜,情趣相投。自此,李劉兩人結成了忘年之交。
①內閣中書:官名。內閣置中書若幹人,掌撰擬、記載、翻譯、繕寫。官階為從七品。
②同知:官名。明清時為知府、知州的佐官。分掌督糧、緝捕、海防、江防、水利等。
③花翎:清代官員的冠飾。用孔雀翎飾於冠後,以翎眼多者為貴。一般是一個翎眼,多者雙眼或三眼。清鹹豐年後,凡五品以上,雖無勳賞亦得由捐納而戴一眼花翎;大臣有特恩的始賞戴雙眼花翎;宗臣如親王、貝勒等始得戴三眼花翎。
④按察使:官名。清朝為總督、巡撫的屬官,管一省之司法。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呢。